国产激情一区二区三区,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亚洲欧美日韩在线不卡,国产色a在线观看

APP下載
機會在手,求職信息實時掌握
    Alternate Text
    APP下載
    Alternate Text
    微信公眾號
    Alternate Text
    小程序
當前位置:首頁 > 校園招聘 > 教職工招聘 > 云南師范大學“地理學”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國家級)2023年招收啟事
云南師范大學“地理學”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國家級)2023年招收啟事

發布:2023-05-27 21:26:13  關注:18606次

為深入實施人才強校戰略目標,奮力推進西部領先、輻射南亞東南亞的高水平師范大學建設,促進學校博士后科研流動站的建設與發展,吸引和凝聚優秀人才,根據地理學科建設和科研需要,現面向海內外公開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員1-3名,熱忱歡迎有志于謀求發展、共創事業的優秀青年人才誠意加盟!

2014年,云南師范大學獲準并建立了“地理學”博士后科研流動站(人社部發[2014]107號),業已形成培養學士、碩士、博士、博士后完整的地理學人才培養體系,所依托的地理學科在全國第五輪學科評估中保持西南領先地位,成為西南地區重要的地理學人才培養基地。該博士后流動站師資力量雄厚,形成了以教育部獎勵計劃特聘教授、國家“萬人計劃”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教學名師等國家級人才領銜,以省部級各類人才為中堅力量的素質優良、結構合理、精誠團結、銳意進取的師資隊伍。流動站科研條件良好、科研經費充足,可利用地理學部多個省部級重點重大科研平臺開展博士后研究工作。

一、招收條件

(一)熱愛祖國,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政治立場堅定,具有過硬的思想政治素質和良好的職業道德,遵守憲法和法律,愛崗敬業,品行端正。

(二)在海內外著名高校或研究機構獲得博士學位者且獲得博士學位不超過3年。

(三)具有從事地理學方面研究經歷、已經獲得博士學位者,年齡不超過35周歲。

(四)具有良好的研究素養、職業道德素養和學風,熱愛科學研究,能夠勝任學術和科研競爭,有較強的溝通能力和合作能力,在近期內可脫產入站。

(五)除經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博士后管理部門批準的特殊情況外,在我校地理學一級學科獲得博士學位的博士,不在本次博士后工作崗位招聘的考慮范圍之內。

(六)在職身份人員須脫產全職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不招收黨政機關領導干部。

(七)除上述要求外,應聘人員還必須在業務方面符合下列條件之一:

1.攻讀博士期間,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國內外公開出版的核心或cssci期刊上發表博士論文相關的學術論文2篇以上;或者以第一作者的身份發表學術論文被sci、ei收錄(會議ei檢索除外)論文1篇以上;

2.作為主要研究人員,獲得過省、部級及以上科研成果獎或取得國家發明專利,其研究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或國內領先水平;

3.以主要研究人員身份(排名前3)參加過省、部級及以上研究課題,并已取得重要的階段性學術成果,且項目已結題;

4.作為主要研究成員從事高新技術產業化工作,取得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二、崗位待遇及職責

(一)全職和師資博士后實行年薪制,全職博士后年薪23萬元(稅前),師資博士后年薪26-30萬元(稅前),提供科研經費8萬元,其他待遇按云南師范大學博士后管理相關規定考核執行。學校為在職博士后提供科研經費10萬元。

(二)可依托學校申報國家博士后創新人才支持計劃、博士后國際交流計劃、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面上和特別資助、云南省博士后定向培養資助及云南省科研基金資助項目。

(三)博士后在站期間,屬我校非編正式職工,根據規定可將戶口、人事及組織關系遷入我校,并辦理任職、工資、醫療、網絡服務及圖書資源等手續。博士后人員可申請租住青教公寓,參加所在院系的各項政治、業務活動。學校和所在單位在辦公條件、子女入園入學、后勤保障等方面予以支持和協助。

(四)除上述待遇外,設站單位將提供以下額外待遇:

1.博士后合作導師每月給全職博士后發放生活補貼3000元,每年按10月計算,發放兩年。

2.設站單位從地理學一流學科建設經費中以科研項目申報立項的形式資助博士后在站期間科研經費8-10萬元。

3.設站單位設置博士后開放性課題,額度為3萬元/項。

4.設站單位為博士后在站工作期間提供6000元經費,用于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

5.設站單位按一定標準為全職博士后購買一份意外傷害保險。

三、申報程序及材料

(一)申請者進入中國博士后網站

http://bg.chinapostdoctor.org.cn/v3/manage/login.aspx(全國博士后交互式網上辦公系統)進行網上申報,填寫相關信息。

(二)申請者需提交以下材料:

1.一般性材料

(1)《博士后申請表》《博士后進站審核表》《專家推薦信》一式叁份(含原件)、《博士后科研流動站設站單位學術部門考核意見表》或《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研究項目指導小組考核意見表》(工作站和流動站聯合招收博士后需分別提交考核意見表)。

(2)身份證復印件。

(3)博士學位證書復印件或博士論文答辯決議書復印件,博士論文答辯決議書須由校級學術委員會簽發。對提交博士論文答辯決議書復印件的博士后人員,設站單位要在其進站半年后復查其博士學位證書,對沒有獲得博士學位證書的人員應予退站。

(4)近三年表明其研究能力和學術水平的成果證明(如:獲獎、鑒定、專利證書、學術論文等)。

(5)近期體檢表(縣級以上醫院)。

(6)本人及配偶、子女身份證、結婚證及獨生子女證(提供復印件,原件交驗)。

2.特殊材料

(1)定向、委托培養的博士和在職人員需提交其人事關系所屬單位人事部門出具的同意脫產做博士后的證明,對已與原單位解除人事關系的申請者,還需提交其原單位人事部門出具的同意解除其人事關系的證明。

(2)辭職人員須提交原所在單位人事部門同意辭職的證明或原單位同級政府人事管理部門所屬人才流動服務機構出具的《辭職證明書》。國家公務員辭去公職須提供《公務員辭去公職批準通知書》。

(3)留學博士需提交《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外使領館教育處(組)推薦意見》或教育部《留學回國人員證明》(二者居其一)。留學博士出國前已注銷戶口,需提供戶口注銷證明。

(4)現役軍人應由所在部隊師以上干部部門出具同意脫產做博士后的證明。

(5)轉業(復員)軍人須提供軍官轉業證(復員證),或原軍隊干部部門出具的同意轉業(復員)的證明,或解放軍總政治部干部的轉業(復員)批函。

(6)工作站和流動站聯合招收的博士后人員還須提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招收博士后研究項目立項表》和《聯合培養博士后研究人員協議書》。

(7)如所在單位無獨立人事權限,但該單位與當地人才服務機構簽訂了人事代理協議,進站人員應出具該單位與人才服務機構的人事代理協議書復印件,以及所在單位同意其作博士后的證明。

(8)出站人員再次申請做博士后,可在工作期滿出站后申請到另一個流動站(含授予博士學位單位的同一個一級學科的流動站)或工作站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9)留學博士做博士后,須提供國家教育部的學歷認證書。

(10)外籍人員來華做博士后與國內博士后人員享有同樣政策。

四、博士后合作導師

(一)合作導師及研究方向

合作導師方向及聯系方式(請點擊鏈接查看詳情)

(二)合作導師簡介

楊昆男,1963年05月生,漢族,畢業于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gis專業。現為獎勵計劃“特聘教授”、國家“萬人計劃”教學名師,云南師范大學地理學部主任,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地理信息產業協會理論與方法工作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地理學會地理模型與地理信息分析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國際地球觀測組織新十年戰略執行計劃中期評估專家,國家863十二五地球觀測與導航技術領域gis主題專家。

先后主持完成重大基礎研究計劃(973計劃)項目、國家高技術發展研究計劃(863計劃)項目、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國家重大科技水專項子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公安部、教育部和云南省等各類科研項目50余項。近年來以第一或通訊作者發表論文200余篇,其中在science、water resources research、water research 等國際國內頂級學術期刊上發表sci/ssci論文70余篇。授權專利7項,登記計算機軟件著作權40項,作為主編出版學術著作3部,教學專著1部,教材10部。曾獲2016年云南省教學成果獎一等獎,2018年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2021年云南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2016年云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等獎項。

王金亮 男,1963年02生,漢族,博士,教授。現為云南師范大學地理學部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云南省中青年學術技術帶頭人、享受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貼人員、云南省高等學校教學與科研帶頭人,云南省高校資源與環境遙感重點實驗室主任,云南省高校高原山地資源環境遙感監測與評估科技創新團隊帶頭人,中國自然資源學會第七、八屆理事會理事,中國地理學會第十屆理事會理事,中國地理學會環境遙感分會第六屆理事會理事,云南省地理學會常務理事,云南省環境科學學會常務理事。曾到日本千葉大學環境遙感中心、加拿大遙感中心、美國北德卡薩斯大學環境地理系等機構作訪問學者。

主要從事資源環境與遙感技術應用研究。近年來主持完成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項,云南省自然科學基金2項,云南省社學科學重點項目1項,歐盟伊拉莫斯項目“innovation of remote sensing education and learning,irsel)(遙感教育與學習創新)等國際機構資助公益項目8項;主持完成了全國第二次土地資源調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自然保護區泉眼調查等項目多項。目前正在主持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政府間國際科技創新合作重點專項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云南省基礎研究重點項目1項。以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在《地理科學進展》、《生態學報》、《環境科學學報》、《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 and geoinformation》、《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ecological indicators》、《remote sensing》、《geocarto international》、《forests》、《ieee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letters》、《computers and electronics in agriculture》等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學術論文160余篇,其中近五年發表sci/scie論文30余篇,出版著作3本,獲云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

羅毅 男,1986年10月生,漢族,本碩博連讀畢業于哈爾濱理工大學測試計量技術及儀器專業。現為云南省“興滇英才支持計劃”創新團隊負責人,云南省“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云南師范大學地理學部西部資源環境地理信息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地理信息產業協會理論與方法工作委員會委員。

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地區項目2項,參與重大基礎研究計劃(973計劃)項目、國家高技術發展研究計劃(863計劃)項目、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國家重大科技水專項子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各類項目10項。以第一或通訊作者發表中英文學術論文50余篇,其中sci檢索20余篇,esi高被引論文3篇,總被引超1000次,分別發表在water resources research、water research、land degradation and development、journal of hydrology、environmental pollution、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cities、《環境科學》、《儀器儀表學報》、《農業工程學報》、《生態學報》等知名刊物上,授權發明專利7項。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云南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云南省教學成果獎一等獎、中國高校gis創新人物。

武友德 男,1964年12月生,漢族,博士研究生畢業于東北師范大學人文地理學專業。現為云南師范大學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云南省科技創新團隊帶頭人,云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專家,云南省中青年學術和技術帶頭人,中國地理學會政治地理地緣關系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云南區域經濟學會副會長,云南省政府扶貧咨詢專家委員會專家等。

主要從事地緣經濟與區域合作、城市與區域發展方向的研究工作。承擔區域經濟學理論、經濟地理學理論、人文地理學的理論與方法等課程的教學工作。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緬泰老‘黃金四角’跨流域合作與共生治理體系研究”、云南省科技創新團隊“瀾滄江—湄公河流域資源環境合作開發與協同治理云南省科技創新團隊”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軟科學研究計劃等科研課題20余項。出版《區域經濟學導論》、《國家戰略與特色城鎮化—來自云南的實踐》、《西南民族區域特色經濟問題研究》等著作15部,發表學術論文90多篇,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2項、云南省級教學成果特等獎1項、一等獎2項,云南省哲社優秀成果一等獎4項等。

吳映梅 女,1968年08月生,漢族,博士研究生畢業于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人文地理專業,并從“生態學”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出站。云南師范大學地理學部副主任、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云南省中青年學術和技術帶頭人,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貼專家,云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團隊帶頭人,“云南省興滇英才支持計劃”文化名家,云南地理學會理事,曾三次以國家公派訪問學者身份到美國、加拿大、日本等高校研修。主要從事地理學和生態學交叉領域的研究和教學工作。主持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項及各類項目30余項。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在國內外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100余篇、出版學術著作2部,副主編教材1部。曾獲得云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5次。

熊理然 男,1976年08月生,博士研究生畢業于西南財經大學區域經濟學專業,現為地理學部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自然資源學會世界資源研究分會副主任、國家民委孟加拉灣地區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國別和區域研究中心·云南師范大學孟加拉灣地區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國別和區域研究中心·云南師范大學柬埔寨研究中心主任、周邊國家大數據挖掘與應用云南省高校重點實驗室主任, “云南省興滇英才支持計劃”文化名家、云南省中青年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后備人才。主要從事區域合作與地緣安全、城市與區域經濟發展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項、中國僑聯重點課題1項、教育部項目3項、其他項目10余項;在國內外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60余篇,出版專著2部。獲省部級獎勵2項。

陳亞顰 女,云南師范大學地理學部教授、博士生/碩士生導師,博士后合作導師,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等省級榮譽稱號。曾在英國durham university(杜倫大學)地理系訪問學者。中國地理學會文化地理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民族旅游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教育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師范類專業認證專家、英國gcrf ‘transforming greater mekong food systems’ 中心成員、北京大學旅游規劃中心研究成員、上海高校“立德樹人”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兼職研究員、云南省發展與改革委員會特色小鎮、美麗縣城評估專家、云南省政府十大文化旅游項目首席專家、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通訊評審專家、中國自然科學基金委通訊評審專家、全國mta學位點評估專家、云南省人民政府第一屆教育督導評估專家、云南省高等學校本科旅游管理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成員等。

主持國家科技部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子項目1項、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邊境少數民族在社會空間建構過程中的情感喚醒機制研究》、《民族認同感在地方生產與再生產過程中的變化研究》、《民族文化的旅游展演與重構研究》等3項、主持省部級重點和一般科學研究項目《云南旅游小鎮民族文化空間再現及其效應研究》、《基于云南“一帶一路”建設的地方文化產業發展及其空間格局研究》、《瀾滄江云南段文化遺產廊道的構建研究》等18項。在國內外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100余篇、出版學術著作8部,曾以排名第一獲省級優秀教學成果獎3項、云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學術成果獎等重要獎項。主要研究方向文化地理學、旅游與文化變化。

李燦松 男,1980年8月生,白族,博士,現為云南師范大學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云嶺學者,云南省有突出貢獻優秀專業技術人才,云南省中青年學術技術帶頭人后備人才。研究方向:民族地理、南亞東南亞地緣政治與地緣經濟、跨境民族與邊境安全。入選教育部首批課程思政教學名師、教學團隊負責人。教育部國別與區域研究中心(備案)-云南師范大學緬甸研究中心執行主任,云南師范大學云南省南亞東南亞科技合作與地緣風險監測預警公共科技服務平臺常務副主任。

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和社科重大子項目4項,主持科技廳基礎專項重點項目、云南省哲學社會科學項目重大、重點、教育部國別與區域項目一般項目等10余項。在political geography、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c、《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社版)》等國內外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30余篇、出版學術著作3部,多份咨詢報告被人民日報內參、全國僑聯要報等采用并得到省部級領導肯定批示。曾以排名第一獲第八屆高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二等獎1項,全國第四屆民族研究優秀成果獎二等獎1項,云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學術成果獎三等獎、二等獎各1項。

陳光杰 男,1976年01月生,漢,博士研究生畢業于愛爾蘭利默理克大學(自然地理專業)。2006-2011年在加拿大麥吉爾大學開展博士后研究,現為地理學部教授、博導、云南省高原地理過程與環境變化重點實驗室主任。先后入選中組部“西部之光”訪問學者計劃、云南省中青年學術帶頭人、云南省首屆高等學校卓越青年教師。現擔任國際sci期刊《journal of paleolimnology》主編、ei期刊《湖泊科學》編委,是中國生態學會淡水生態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云南省地理學會秘書長等。目前從事湖泊環境變化與生態評價研究,重點圍繞云南典型湖泊開展氣候變化(區域變暖、極端干旱、大氣沉降)和人類活動(富營養化、重金屬污染、水文調控、外來物種等)影響下的生態環境變化研究。先后主持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973前期、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云南聯合基金項目、面上項目、教育部重點項目等重點課題多項。近年來發表 water research、environmental pollution、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等sci論文50篇,已指導博士后1人。

沈才明 男,1963年06月生,漢族,博士研究生畢業于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自然地理學專業,教授,博士生導師。云南省2013年海外引進高端科技人才。目前主要從事第四紀孢粉學、炭屑分析與森林火災、歷史氣候學、古氣候模擬和診斷等方面的研究。近年來主持完成和正在進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云南省高端人才項目、云南省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等的研究,在science、nature communication、pnas等國內外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100多篇。

李廷勇 男,1978年01月生,漢族,博士研究生畢業于西南大學自然地理學專業,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云南師范大學高層次引進人才。中國第四紀科學研究會喀斯特與環境專業委員會委員,歐洲地球科學聯合會(egu)會員,《中國巖溶》編委,入選云南省中青年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后備人才計劃。目前主要從事巖溶環境學、現代巖溶過程、穩定同位素地球化學、石筍古氣候重建、亞洲季風演化等方面的研究。近年來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6項;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重點項目1項,團隊項目2項;云南省基礎研究計劃重點項目1項。以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發表sci論文27篇;中文高質量科技期刊論文23篇;獲得重慶市自然科學優秀論文獎2次。

角媛梅 女,1972年10月生,漢族,云南師范大學地理學部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云南省中青年學術技術帶頭人,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自然地理學專業/景觀生態學方向博士,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中組部西部之光高級訪問學者,東京大學博士后。擔任國際景觀生態學會中國分會理事、中國生態學會生態系統服務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自然資源學會濕地資源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農學會農業遺產分會委員、云南省地理學會理事、云南省生物多樣性和傳統知識研究會理事等。主要從事景觀生態學、生態環境保護與生態系統服務、生態水文與同位素水文學、文化景觀遺產與保護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項、國際合作項目等其它項目20余項;在science of total environment、journal of hydrology、landscape ecology、landslides、catena、生態學報、地理學報等公開發表學術論文近140篇,期中sci/ei近30篇,cscd/cssci文章80余篇;出版著作2部;獲省級獎勵共6項。2023年擬招收博士后方向:景觀生態、生態水文、同位素水文、生態系統服務。

五、申請時間

學校博士后管理委員會辦公室常年受理博士后研究人員招收工作。

六、聯系方式

1、云南師范大學博士后管理委員會辦公室

聯系人:梁老師張老師

電話:0871-65941539

2、“地理學”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國家級)

聯系人:陳老師

電話:0871-65941198

聯系地址:云南省昆明市呈貢區聚賢街768號云南師范大學睿智5號樓地理學部321辦公室郵編:650500

溫馨提示:請各位應聘人員于2023年10月31日前將上述材料及時發送到以下郵箱:[email protected],郵件標題請注明“地理學博士后招聘+今日招聘網jrzp.com”。

信息來源于網絡,如有變更請以原發布者為準。

來源鏈接:

https://tgsf.ynnu.edu.cn/info/1016/1663.htm

更多最新博士后招收資訊請關注高才博士后微信公眾號(微信號:bshjob)。

[我要糾錯]

推薦:更多教職工招聘請關注官方微信公眾號
注:本站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轉載請保留出處及源文件地址。
版權與免責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南湖人才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于南湖人才網,轉載請必須注明南湖人才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2】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的作品,是本著為求職者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3】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

  • <mark id="zb3u5"></mark>
    <address id="zb3u5"><strike id="zb3u5"><noscript id="zb3u5"></noscript></strike></address>
  • <abbr id="zb3u5"></ab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