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2020-10-16 08:23:32 關注:20170次
文|孫國東,復旦大學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教授
操練·砥礪·探險:
關于招收博士生和博士后的說明
從今年開始,我取得博導資格,可以在復旦國務學院政治學理論專業招收博士生,同時在復旦高研院博士后工作站招收同專業博士后(在復旦政治學博士生的專業體系中,更適合我的專業其實是“政治哲學”,明年我會申請換到該專業)。
為招收到合適的博士生和博士后,現做如下說明:
一、 作為導師,我不做什么
(一)我不會讓你做關涉我個人利益的學術事務或生活私事,但如果我組織公益性的學術活動(席明納、研習營、讀書小組等),希望你在時間和精力允許的情況下能以志愿者身份參與;
(二)我不會讓你參與我個人的學術研究,因此,原則上不會與你合寫論文,但如果你的論文發表以我的署名為必要,并且我的確為論文的構思和寫作做出了實質性貢獻,我可以署名第二作者;
(三)我不介意你上一個臨近學位的專業背景,甚至我個人更歡迎法學、哲學、社會學等背景的碩士或博士跨專業申請;
(四)我不介意你將來是否一定從事學術工作,但至少在你讀博或在站期間,希望你能將主要精力放在學術研究上;
(五)我不介意你在公開的學術場合(口頭或書面)批評我的學術觀點,但希望你進行學術批評時保持追求真理的本心,同時在非學術性的私人場合,仍對我行弟子禮;
(六)我不介意你的家庭和學校出身,但希望你無論出身何種階層、來自哪個學校,都能保有寬容、平和、積極的心態,并不因與個人出身有關的情感和情結影響你對研究對象的評判;
(七)我不介意你的價值觀和政治立場,但希望你無論價值觀為何、具有何種政治立場,都能秉持開放、包容、理性的態度,并能在學術上做到“有品格、有品位”,在為人上做到“通人情、不世故”。
以上后四個“不介意”后的但書內容,如果你做不到,不會影響我對你準入資格的評判,但如果你嚴重偏離以上標準,勢必會影響你我關系的融洽程度。
二、作為導師,我能做什么
01.指導內容
為明晰起見,我把我能提供的學術指導列入下表:
說明:
1. 所謂“有實踐觀照的(政治)思想史研究”,主張(政治)思想史研究要聚焦于那些對關于(中國)現代政治秩序之“社會想象(social imaginaries)”的形成具有范導性(regulative),特別是構成性(constitutive)影響的中西政治思想。換言之,不是關注那些無法在歷史、當下乃至未來的政治實踐中制度化(落實為政治制度,或者為公共政治文化的培育和發展中提供觀念資源),僅僅在邏輯思辨或概念辨析中可以成立的政治觀念,而是聚焦于那些對中國現代政治秩序的建構具有借鑒意義或者對現代政治文明的形成或反思性發展具有支援價值的思想資源。
這種實踐觀照可以以“照著講”的方式隱含呈現出來,也可以以“接著講”的方式明確呈現出來。這種(政治)思想史研究,可以是聚焦于某個思想家或理論家的“個殊化”研究,也可以是針對某一“觀念單元”的問題導向型研究。
2. 所謂“有思想關懷的中國(政治)研究”,就我個人的取向來說,主張關于中國政治問題的研究,避免陷入對具有時政性、暫時性的各種“碎片化情境”的制度辯護性或對策回應性研究,而要把轉型中國的“結構化情境”同時作為思想根據和反思對象,并通過現代性與中國性之間——即現代價值與轉型中國的結構化情境之間,或者“中國價值”與現代精神的正當化約束之間——的“反思性平衡”,建構同時符合中國現代轉型的政治理想與實踐約束條件的政治哲學原理,從而為中國想象和探索兼具現代性和中國性的現代政治秩序提供思想資源和學理基礎。
思想史研究出身的學者習慣把“有思想關懷的中國(政治)研究”理解為以既定政治意識形態或思想傳統為依據把握中國政治問題的取向,并因此具有顯見的獨斷論(教條主義)傾向,亦難免會因“情境錯位”而欠缺相對于中國政治問題的指涉性和介入性。我個人愿意將其界定為一種兼具現實關懷和情境自覺的政治哲學理論闡釋。因此,可以把它寬泛地理解為這樣一種學術取向,也就是以聚焦于中國政治秩序的反思性發展的思想者姿態,對中國政治問題進行介入性的學理分析和實體性的理論建構。其中,“介入性”是指要能介入到轉型中國政治制度乃至政治實踐的變革層面,它是最低要求;“實體性”是指努力進行具有實質內容、并具有學術增量的理論建構,它是較高的要求。
3. 關于“‘接榫、吸納、轉化乃至超越’西方現代政治哲學傳統的社會政治理論探索”,我目前尚未形成體系性的認識——這也是我把它稱為“理論探險”的原因所在。這種學術努力的最終目標,旨在以非西方社會的多元現代性(反思性現代性)經驗為基點,“接榫、吸納、轉化乃至超越”西方現代政治哲學。我的初步設想是:以“實存的政治社會”(而非“純然的道德世界”)為出發點,建構能夠促進和保障不同政治共同體相互之間及政治共同體及其成員之間和合共存的政治哲學原則。這種致思取徑,力圖以超越自由主義政治哲學(文化層面和社會經濟層面)的國家中立性原則為突破口,通過把(自由主義政治哲學所屏蔽掉的)社會情境納入政治哲學建構的參照之中,把政治哲學建構與對政治共同體生存和發展邏輯的“社會分析”(社會—政治分析、社會—歷史分析)深度結合起來,從而探索更具跨文化普適性、也更具實踐可行性的現代社會政治理論原理。所謂“更具跨文化普適性”,是指力圖同時適合西方(先發國家)和非西方(后發國家)的社會情境。所謂“更具實踐可行性”,是指它不僅要關注政治價值本身的正當性和可欲性,而且要在充分觀照現代政治共同體生存和發展邏輯的基礎上,為不同政治共同體對政治價值的結構體系、表現形式(制度和實踐模式)等進行“敏感于情境的”(contexts-sensitive)建構,保留充分的闡釋空間。
以上三個不同旨趣的研究,是我個人經過十余年探索基本形成的研究取向。如果你認可這些研究取向,或者至少認可其中一個研究取向的大致致思路向,我們就足以攜手進行一場學術操練、思想砥礪或理論探險的合作之旅。不言而喻,你具體適合哪種研究取向,既取決于你的學術興趣,也取決于你目前的學術積累。
02.指導方式
我采用的常規指導方式是每周固定半天的面對面(一對一或一對多)聚談,聚談的形式和內容包括檢查和督促近期學業進展、精讀中外政治思想經典、研讀當代學者的代表性論述等。如果將來條件允許,可能會開設或組織開放性的選修課或研習營。
關于招收博士生或博士后,我個人向往人格上相互認同、學術上彼此成就的學脈延續和思想傳承。我深知在當下的“仿真學術”(從鮑曼“仿真社會”中推演出的概念)時代建立這樣一個學術為本、旨趣相近、情感緊密的學術共同體的難度,因此,我的原則是有所取舍、寧缺毋濫。對我來說,如果能在退休之前招收10名博士生和10名博士后就足矣。如果你認同我的學術理念和學術取向,請直接與我聯系。如果你認識可能認同我的學術理念和學術取向的求學者,請轉給他們。我的郵箱是:sunguodong0227@163.com。
最后,需要說明的是:由于復旦從今年開始實行把博導資格與招生資格相分離的政策,我在當年度是否有招生資格,以復旦研究生院發布的博士生招生簡章為準。關于博士后的招收,常年有效(詳情可到復旦大學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官網查看招聘啟事)。
2020年10月10日
【1】凡本網注明"來源:南湖人才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于南湖人才網,轉載請必須注明南湖人才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2】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的作品,是本著為求職者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3】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
其他教職工招聘